长沙163自行车俱乐部
标题:
回到70年代……,长沙旅游攻略
[打印本页]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20-6-5 06:50
标题:
回到70年代……,长沙旅游攻略
长沙
,是一个网红城市。
网红城市最大的标志应该就是有众多的网红打卡点吧?!
长沙
具体有哪些打卡点,其实我也不清楚,不过,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文和友老
长沙
龙虾馆了。
最早听说文和友,是在微信的朋友圈,有段时间朋友们疯狂地晒文和友的老
长沙
实景图;再者,去年国庆旅游高峰期,据说文和友排队排到了上万号,创造了餐饮业的世界纪录……
不过,作为一名
长沙
本地人,让我排长队等着什么东西吃,没那个闲心——在哪儿不是吃呢?就好像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要排队买茶颜悦色一样——不就是一杯奶茶么?
可能,90后和00后的心思,我们70后没法懂。
如此,一直与文和友无缘。
唯独有一次,应朋友之邀,去过文和友在解放路的一家分店,味道一般不说,服务还跟不上,不提供茶水,没有碗,要什么都是叫半天还得等……一餐饭吃得索然寡味。所以,更没了去总部的冲动,他红他的,我吃我的。
* * *
我以为我一直不会去,直到网红过季。
结果,还是去了。
长沙
马拉松赛,有
云南
朋友过来,一起约着吃个饭。想来想去,去其他地方没啥代表性,就去文和友吧,凑个热闹也顺便让他们见识一下老
长沙
的火爆,替咱
湖南
人长长脸!
庆幸的是,通过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提前订了张桌子,减去排队的痛苦。
虽然在朋友圈见过多次,但真正到达文和友,还是有感觉——怎么说呢?
一般的地方做复古,是通过置景、装饰、环境或摆设等等,让你找到似曾相识的复古感;而文和友,是融入式的,从进门那一刻,你就彻底走进了70年代……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是普通挂衣柜,一个是进入式的衣帽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红,果然有他的理由。
* * *
门前的
大竹
床,我们小时候叫凉板,夏天纳凉用的,现在留给等位的食客……
进门,上半截楼梯,就看到满墙的老影星招贴画,一口大木箱子,还有卖雪花膏的——其他,这更像老
上海
的风格,也被沿袭来了。
一条长巷子,两边小吃摊,卖的全是传统的
长沙
小吃,臭干子、糖油粑粑、猪油拌粉、紫苏桃片……
在楼宇间转来转去,绕得有点晕,一直没弄清楚有几层,哪些地方去了哪些地方没到,遇到免费导游,带着我们真正逛了一遍文和友的老
长沙
。
导游还告诉我们,文和友的老板叫文宾,文和友的意思就是文宾和他的朋友。老板花了一个亿,重新打造了这处场所,现场所有的布置,店铺、住所、名称,都是老板儿时的记忆……重现79年的老
长沙
。
一层层的转,一间间的逛,录相厅、照相馆、裁缝铺、溜冰场、理发店、电游室、居委会、婚姻介绍所……总能够找到你的儿时回忆。
这些回忆,不仅在建筑中,还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呈现,老的商铺、旧的店名,裸露的电线,还有那贴满墙的“狗皮膏药”,都似曾相识。
* * *
熙熙攘攘的人流,吵吵闹闹的现场,是游人,是食客,又仿佛是这街景中本来就有的一部分,俨如某个时代的大食堂,或是隔壁邻居家办的流水席……
乘座电梯转换楼层时,踏出电梯那一刻,眼前是光鲜亮丽、繁华如斯的海信广场,瞬间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游览是附带,吃饭才是正题,毕竟这是餐馆。
龙虾是必点的,臭干子、唆螺、德字香干、猪脚、凉粉、拌面、油砣……点了一大堆。
说实话,东西口味真的一般,比不上真正老
长沙
深巷子里的苍蝇店。也难怪,所有的网红店,人流涌动,进入批量化生产后,食品就必定失去了他原有的味道。
不过,在文和友,吃的不是饭菜,而是当年的老情怀。
* * *
长沙
的巷子、
北京
的胡同、
上海
的弄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古老的印记,都有本地人儿时的念想。
后来,我又特意去了趟
北京
的史家胡同,就想比较一下,老
北京
和老
长沙
的异同。
史家胡同是
北京
有名的一条胡同,他的名气来源于这条胡同出过一些名人,现在有一家史家胡同博物馆,二星级的景点,免费开放。
进门的院墙、
大树
、鸟笼,让你感觉到一些地道的京味儿。
去了文和友,再到史家胡同,会有些小失望,一个是进入式,一个是陈列式。
在这里,我能够看到很多当年的老物件,小人书、
上海
手表、二八单车、收音机、马灯、相机、老茶壶、老家俱……有趣的是,史家胡同还收录了当年广播的声音,街道的吆喝……
无论南北,很多记忆点,都是共通的。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呈现,都给我们以深深的年代感。
而人,就在某一刻某一个瞬间或因为某个物件,便开始怀旧了……
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
最早听说文和友,是在微信的朋友圈,有段时间朋友们疯狂地晒文和友的老
长沙
实景图;再者,去年国庆旅游高峰期,据说文和友排队排到了上万号,创造了餐饮业的世界纪录……
不过,作为一名
长沙
本地人,让我排长队等着什么东西吃,没那个闲心——在哪儿不是吃呢?就好像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要排队买茶颜悦色一样——不就是一杯奶茶么?
可能,90后和00后的心思,我们70后没法懂。
如此,一直与文和友无缘。
唯独有一次,应朋友之邀,去过文和友在解放路的一家分店,味道一般不说,服务还跟不上,不提供茶水,没有碗,要什么都是叫半天还得等……一餐饭吃得索然寡味。所以,更没了去总部的冲动,他红他的,我吃我的。
* * *
我以为我一直不会去,直到网红过季。
结果,还是去了。
长沙
马拉松赛,有
云南
朋友过来,一起约着吃个饭。想来想去,去其他地方没啥代表性,就去文和友吧,凑个热闹也顺便让他们见识一下老
长沙
的火爆,替咱
湖南
人长长脸!
庆幸的是,通过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提前订了张桌子,减去排队的痛苦。
虽然在朋友圈见过多次,但真正到达文和友,还是有感觉——怎么说呢?
一般的地方做复古,是通过置景、装饰、环境或摆设等等,让你找到似曾相识的复古感;而文和友,是融入式的,从进门那一刻,你就彻底走进了70年代……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是普通挂衣柜,一个是进入式的衣帽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红,果然有他的理由。
* * *
门前的
大竹
床,我们小时候叫凉板,夏天纳凉用的,现在留给等位的食客……
进门,上半截楼梯,就看到满墙的老影星招贴画,一口大木箱子,还有卖雪花膏的——其他,这更像老
上海
的风格,也被沿袭来了。
一条长巷子,两边小吃摊,卖的全是传统的
长沙
小吃,臭干子、糖油粑粑、猪油拌粉、紫苏桃片……
在楼宇间转来转去,绕得有点晕,一直没弄清楚有几层,哪些地方去了哪些地方没到,遇到免费导游,带着我们真正逛了一遍文和友的老
长沙
。
导游还告诉我们,文和友的老板叫文宾,文和友的意思就是文宾和他的朋友。老板花了一个亿,重新打造了这处场所,现场所有的布置,店铺、住所、名称,都是老板儿时的记忆……重现79年的老
长沙
。
一层层的转,一间间的逛,录相厅、照相馆、裁缝铺、溜冰场、理发店、电游室、居委会、婚姻介绍所……总能够找到你的儿时回忆。
这些回忆,不仅在建筑中,还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呈现,老的商铺、旧的店名,裸露的电线,还有那贴满墙的“狗皮膏药”,都似曾相识。
* * *
熙熙攘攘的人流,吵吵闹闹的现场,是游人,是食客,又仿佛是这街景中本来就有的一部分,俨如某个时代的大食堂,或是隔壁邻居家办的流水席……
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
乘座电梯转换楼层时,踏出电梯那一刻,眼前是光鲜亮丽、繁华如斯的海信广场,瞬间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游览是附带,吃饭才是正题,毕竟这是餐馆。
龙虾是必点的,臭干子、唆螺、德字香干、猪脚、凉粉、拌面、油砣……点了一大堆。
说实话,东西口味真的一般,比不上真正老
长沙
深巷子里的苍蝇店。也难怪,所有的网红店,人流涌动,进入批量化生产后,食品就必定失去了他原有的味道。
不过,在文和友,吃的不是饭菜,而是当年的老情怀。
* * *
长沙
的巷子、
北京
的胡同、
上海
的弄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古老的印记,都有本地人儿时的念想。
史家胡同
后来,我又特意去了趟
北京
的史家胡同,就想比较一下,老
北京
和老
长沙
的异同。
史家胡同是
北京
有名的一条胡同,他的名气来源于这条胡同出过一些名人,现在有一家史家胡同博物馆,二星级的景点,免费开放。
进门的院墙、
大树
、鸟笼,让你感觉到一些地道的京味儿。
去了文和友,再到史家胡同,会有些小失望,一个是进入式,一个是陈列式。
在这里,我能够看到很多当年的老物件,小人书、
上海
手表、二八单车、收音机、马灯、相机、老茶壶、老家俱……有趣的是,史家胡同还收录了当年广播的声音,街道的吆喝……
史家胡同
无论南北,很多记忆点,都是共通的。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呈现,都给我们以深深的年代感。
而人,就在某一刻某一个瞬间或因为某个物件,便开始怀旧了……
欢迎光临 长沙163自行车俱乐部 (http://www.bike163.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