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绍兴开元寺(绍兴开元寺重建)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22 16: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元寺。元妙寺。清净寺。草庵属于哪个宗教
开元寺是佛教丛林
元妙寺应该叫元妙观,是道教的
清净寺是伊斯兰教
草庵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
一;
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二;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2] 柯建瑞. 泉州元妙观[J]. 中国道教, 1996, (01)
三;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该寺名具有两个含义:①指南宋清净寺,据吴鉴1350年撰《清净寺记》,宋绍兴元年(1131)撒那威(伊朗西拉夫)富商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在泉州城南部创建该寺。元至正九年(1349)泉州伊斯兰教长布尔罕丁主持,金阿里捐资重修(参见《清净寺记》)。一些考证认为,该寺和元代泉州其它清真寺一样,已毁于元末的战乱之中。②指北宋泉州艾苏哈卜寺(参见该条)。元末明初,泉州港遭受严重破坏,泉州清真寺仅存艾苏哈卜寺1座。15世纪中叶,泉州穆斯林在恢复该寺时,赵荣立“清净寺”匾于寺额,明正德二年(1507)教长夏彦高募捐重刻吴鉴《清净寺记》碑,立于艾苏哈卜寺内,致使艾苏哈卜寺享有清净寺之名称和历史。而后的汉文文献相率引载,历代相传。20世纪以来,经过中外学者研究,特别是对艾苏哈卜寺保存的阿拉伯文纪念碑的考证,艾苏哈卜寺非清净寺的历史事实已昭然于世。但是,人们仍约定俗成地以清净寺之名称呼艾苏哈卜寺。
四;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为全国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草庵寺建在一台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古木苍翠。寺屡经修复,现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6.7米,进深3.4米。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坐像,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辉绿石色,手部呈粉红石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该像保存完好,首届世界摩尼教学术讨论会把它作为会徽图案。草庵后山上原有“万石峰”、“玉泉”、“云梯百级”等摩崖石刻;草庵右侧石山上有“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语,可惜因开山取石已不存了。近年来在草庵附近发掘出黑釉碗,碗底阴刻“明教会”三字,说明当时泉州一带摩尼教已具统一烧制餐具的规模。草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处处佳秀;庵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开元寺的故事和由来一千字
开元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是我国四大名刹之一。
传说: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位白发白胡子老人到大财主黄守恭家化缘,请他在他的桑园建一座庙。黄守恭想推辞,故意刁难老人说:“如果三天内我的桑树能开出白莲,我就捐地建庙”。不曾想,第二天,他的桑园果然开满了白莲。这个奇迹让他目瞪口呆,知道这是佛祖显灵,自己许下的诺言,不能反悔,遂捐地建成此庙。
正殿“大雄宝殿”,相传建大雄宝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又因整座大殿有86根大石柱,故也叫百柱殿。这些石柱有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上下较细而中间略粗犹如织布的梭子)、蟠龙柱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建筑古迹。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大殿外檐下悬挂的巨匾上书“桑莲法界” 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那个“法”字的写法还真让人不认识),应证了“桑开白莲”的故事(如本文开头所述)。现在在百柱殿的后侧西边,还保留着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被称之为“桑莲古迹”。围在墙内的老桑树看起来是三棵桑树却是三树同根,犹如三条蛟龙,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张牙舞爪般延伸开来,枝繁叶茂,生气勃勃。
大雄宝殿前有一个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的场所。这里香火极盛,尽管大殿内正在修缮而将佛像都蒙了起来,但许多善男信女们仍虔诚地进香跪拜。尤其因今天是观音娘娘生日,进香之人空前,香客络绎不绝,石庭上空烟香缭绕。石庭前面中间置立着一座2米多长2米多高精工细雕的豪华大香炉,八根盘龙柱支着大顶盖,就像宫殿的屋顶似的,四角站着四条小龙,脊上也雕着双龙护珠,香炉身上刻着“佛暦二五五一年”“大开元寺”等字样。石庭两边各有四棵大榕树,它们那裸露在地面盘根错节的根枝和阴翳蔽日的树冠,展示着它们悠远的树龄,据记载,最小的已有200多年,最老的则有800多年了。石庭两面排列着十余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小香炉、古经幢、小舍利塔等。香炉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导游特别关照要观赏一下戒坛四周每根立柱斗拱和铺作间雕刻的24尊“飞天乐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戒坛后面是法堂,原建于元代,现存为民国时修建的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
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都是五层六角形,有40多米高,挺拔秀美,据说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开元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是我国四大名刹之一。
传说: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位白发白胡子老人到大财主黄守恭家化缘,请他在他的桑园建一座庙。黄守恭想推辞,故意刁难老人说:“如果三天内我的桑树能开出白莲,我就捐地建庙”。不曾想,第二天,他的桑园果然开满了白莲。这个奇迹让他目瞪口呆,知道这是佛祖显灵,自己许下的诺言,不能反悔,遂捐地建成此庙。
正殿“大雄宝殿”,相传建大雄宝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又因整座大殿有86根大石柱,故也叫百柱殿。这些石柱有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上下较细而中间略粗犹如织布的梭子)、蟠龙柱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建筑古迹。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大殿外檐下悬挂的巨匾上书“桑莲法界” 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那个“法”字的写法还真让人不认识),应证了“桑开白莲”的故事(如本文开头所述)。现在在百柱殿的后侧西边,还保留着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被称之为“桑莲古迹”。围在墙内的老桑树看起来是三棵桑树却是三树同根,犹如三条蛟龙,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张牙舞爪般延伸开来,枝繁叶茂,生气勃勃。
大雄宝殿前有一个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的场所。这里香火极盛,尽管大殿内正在修缮而将佛像都蒙了起来,但许多善男信女们仍虔诚地进香跪拜。尤其因今天是观音娘娘生日,进香之人空前,香客络绎不绝,石庭上空烟香缭绕。石庭前面中间置立着一座2米多长2米多高精工细雕的豪华大香炉,八根盘龙柱支着大顶盖,就像宫殿的屋顶似的,四角站着四条小龙,脊上也雕着双龙护珠,香炉身上刻着“佛暦二五五一年”“大开元寺”等字样。石庭两边各有四棵大榕树,它们那裸露在地面盘根错节的根枝和阴翳蔽日的树冠,展示着它们悠远的树龄,据记载,最小的已有200多年,最老的则有800多年了。石庭两面排列着十余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小香炉、古经幢、小舍利塔等。香炉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导游特别关照要观赏一下戒坛四周每根立柱斗拱和铺作间雕刻的24尊“飞天乐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戒坛后面是法堂,原建于元代,现存为民国时修建的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
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都是五层六角形,有40多米高,挺拔秀美,据说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泉州开元寺有哪些景观出名?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一、建寺传说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
泉州开元寺风景照(16张)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
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这一历史悬案,成为1992年《飞碟探索》杂志的UFO遗址探讨对象),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二、寺院景点
1、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2、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泉州开元寺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3、拜庭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也许也是因为这一天不收门票的缘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一天拜访。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__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4、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_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_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0神将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5、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6、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_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开元寺风景图片
7、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8、东西二塔
简要说明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_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 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评价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6、安平桥
俗称五里桥,在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交界海湾上。宋绍兴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后建成。
它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全桥长2255米,宽3-3.8米,桥墩361座,桥上有水心亭、楼亭、中亭、雨亭、宫亭等五座。桥东头有白塔,高22米,五层六角空心砖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长桥,相映成趣。
1961年3月,五里桥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拨巨款重修巳倾圯塌断的桥墩桥板,修复三座桥亭、桥塔和桥栏。掘除桥两侧淤积,恢复水映长桥美景,桥下游处今辟了公路和闸桥,交通更加方便了。
更多关于泉州开元寺有哪些景观出名?,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开元寺有什么壮观的东西
开元寺说到壮观,就是双塔了。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
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东塔于
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塔身浮雕精美。
全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开元寺呢?
前言:
1.在两广地区,说起开元寺,很多人都说懂,也有不少人说去玩过。但是他们有的人说是柳州开元寺,有的人又说应该是潮州开元寺。还有的人说明明就是容州开元寺,他都去玩过了!
2.那么开元寺到底是什么开元寺呢?难道容州开元寺、柳州开元寺、潮州开元寺,三个开元寺全都有吗?
3.是的,容州开元寺、柳州开元寺、潮州开元寺,三个开元寺还真的是全部都有。
一·容州开元寺:
1.历史上的容州开元寺:
(1)容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广西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历史上的容州非常出名,是唐朝岭南道“五管”之一,与唐朝时期的广州、交州、邕州、桂州齐名,因此唐朝容州开元寺也格外受到重视。
(2)唐朝贞元十二年,即公元796年,容州经略使(都督府)房儒复铸造了一个重达3500斤的铜钟--景子铜钟,专门置于容州开元寺内。3500斤重的景子铜钟,是唐朝容州开元寺的镇寺之宝。
2.重建后的容州开元寺:
历史上的古寺大多都毁于历史长河之中,容州开元寺也不知道毁于何年何月。直至2016年,容州开元寺才得已重建,重新置于容州大地。只是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容州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容州,容州开元寺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容州开元寺。幸好容州开元寺的镇寺之宝--景子铜钟,虽历经沧桑,然得以幸存至今。如今历经千年沧桑的景子铜钟,依然静静的置于容州大地之上、容州开元寺之中。
二·柳州开元寺:
1.历史上的柳州开元寺:
(1)据历史记载柳州开元寺,也是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公元1637年,游历柳州开元寺,并在《粤西游记》中有关于柳州开元寺的记载:柳州开元寺位于柳候祠东北面,与刘贤良祠相临,旁有千佛楼,三官堂。
(2)宋朝吕本中曾作诗《柳州开元寺夏雨》: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2.重建后的柳州开元寺:
历史上的柳州开元寺,毁于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尤其是1932年柳州柳候公园扩建时,连原柳州开元寺的地面墙垣都被拆除破坏了。至2012年1月30日,柳州开元寺才得以重建。重建后的柳州开元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都乐公园内,是广西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文化观光区。有意思的是,重建后的柳州开元寺借鉴了泰国寺庙的设计风格,颇有一些东南亚的异域风情。
三·潮州开元寺:
1.历史上的潮州开元寺:
潮州开元寺历史还要古老,在没有建开元寺之前,其前身为荔峰寺。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朝廷敕建开元寺。至元明清时期,潮州开元寺的名字还要更加的响亮。元朝时期的潮州开元寺,被称为“开元万寿禅寺”;明朝时期的潮州开元寺被称为“开元镇国禅寺”;清朝时期的潮州开元寺,被称为“开元镇国禅寺”,甚至加额称为“万寿宫”。
2.重修后的潮州开元寺:
(1)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的潮州开元寺非常的大,占地约有100亩,历史上各朝代都保存较好。但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潮州开元寺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2年经潮汕地区的海外侨胞、以及港澳同胞共同捐资,潮州开元寺才得以进行全面维修,才得以重现昔日风采。
(2)重修后的柳州开元寺,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后的柳州开元寺约有30亩左右,拥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客堂、地藏阁、五观堂、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云水堂、诸天阁等。
四·全国还有哪些开元寺:
其实开元寺并不是一个地方所独有,除了笔者现在所述的容州开元寺、柳州开元寺、潮州开元寺,中国的其他地区还有不少的开元寺。比如:正定开元寺、定州开元寺、舞阳开元寺、邢台开元寺、汝南开元寺、江都开元寺、顺义开元寺、绍兴开元寺、西安开元寺、苏州开元寺、济南开元寺、福州开元寺、无锡开元寺、商丘开元寺、冀州开元寺、泉州开元寺等。
五·全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开元寺:
1.唐朝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的“开元寺”:
根据容州开元寺、柳州开元寺、潮州开元寺、以及全国各地的开元寺可知,全国各地的开元寺都是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那么为什么唐朝开元年间,唐朝要在全国各地建立那么多的“开元寺”呢?
2.唐玄宗以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广建“开元寺”:
“开元”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即公元713年至741年。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的崇信佛教,看过名著《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就是唐玄宗命令去西天取经的。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全国十大州郡各建一座寺庙,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然而实际上唐朝所建造的“开元寺”,远不止全国10个州郡,所建造成的开元寺也远不止10所。其实现今所保存下来的开元寺,都远不止10个地方的,也远不止10所。
3.唐玄宗广建“开元寺”,源自于其开创的“开元盛世”:
更深入的原因,“开元寺”作为一个通称,是源自于唐朝的“开元盛世”。正是唐玄宗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才敕令各大州郡建造一座大寺,均以“开元”年号来命名。全国各地所建造之“开元寺”,均作为官方之寺院,负责主持各地方的国家之祝典法仪。正是唐朝时期全国各地的开元寺,见证了唐朝所开创的“开元盛世”之国力强大、佛风日盛、鼎盛辉煌!
结尾语:
1.各位读者,除了笔者所列举的开元寺,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开元寺呢?你们所在的家乡有没有开元寺?
2.笔者神渡说广西广东,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
铁佛寺的人文历史
铁佛寺,原名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在开元寺东廊,名广福观音院,立观音像;西南隅有智者院,供奉普贤造像。因开元寺屡遭火灾,佛像屡造屡毁,相传到唐天宝元年(774年),鉴真大师三次东渡日本未成,曾从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经越州(今绍兴)、余杭来湖州讲经授戒。开元寺大师们向他谈及开元寺常遭火灾,佛像每每补毁之事。鉴真 大师提出铸一尊铁之观音。因为条件尚不具备,未果。到宋天圣三年(1025年),方始承鉴真宿愿,铸成铁观音像。从那以后,观音院里佛灯长明,香火极盛。当时苏杭二州都有成批的香客前来敬香朝拜。元末广福观音院毁于兵乱,仅存铁观音像。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院基地造泰定仓,移寺于今址;改名铁佛禅寺。宣德八年(1433年),僧昙壁又铸大铁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三尊,创慈云阁,寺院又呈兴旺景象。但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又遭兵毁,正法眼藏被焚,仅存铁观音和三尊大佛立在露天。同遭风吹雨打日晒,三尊大佛上出现了锈点,唯铁观音不蚀不锈。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观音殿;光绪初年(1875年)又重建铁佛殿。铁观音和三尊佛像,又开始承受人间香火。民国七年(1918年)为鉴真大师传授幽冥戒时再至扬州请来正法眼藏(法卷)。民国三十年(1941年)僧恒森接法卷为铁佛寺四十代主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重修,铁佛殿增塑阿傩,迦叶两尊佛像和十八罗汉塑像。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文物古迹,1963年铁佛寺即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铁佛寺成湖州镇蔬菜大队的耐火厂,前殿成了制砖车间,后殿变为粉碎车间。铁观音和三尊大佛,先被抛于野外,后被锤子砸、铁锯锯,又抬到炉上熔炼。结果,三尊佛像被毁,铁观音因铸造时,在铁水中加入13种稀有金属元素如钛、锰、铬、硅、铜、银、铝等,所以砸而不碎,炼而不化,无法毁掉而幸,但已失去一手指。
1978年后,省、地政府先后拨款由原嘉兴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施工进行重修。铁观音造像重新耸立于大殿之上,失手修复,历劫再造,佛相重现。观音殿上有李碧岩撰、沙孟海书的一副抱联,文曰:“铁佛成像,经六朝妙手,当灾无损慈容神采;匠师造型,运三昧丰姿,阅世欣看艺术巧功。”极好地概括了铁观音像虽经千年沧桑仍然奕奕生辉的艰难历程。
修复后的铁佛寺,充实了几件珍贵的文物。将原天宁寺旧址保存的唐会昌三年(843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天宁万寿禅寺》巨碑迁入寺内保护。《天宁万寿禅寺》巨碑是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悦项受住持释淳明所托书此额,屡书不就,偶于僧厨文桌上书之,遒媚斐伟,遂以桌面立为匾额,后又勒石置于山门。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bike163.net/thread-79780-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