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绿寿司和元绿寿司有什么区别?
贵是肯定的(寿司都很贵,除超市里的)
元绿好吃 元绿正宗
回转寿司怎么吃,怎么计算价格呢?
回转寿司碟子的颜色就是食物的价格,不同颜色的碟子,价格也不同。每个位置的前面都会贴着一张纸片,注明每色碟子的价格。等客人吃完后,服务生根据你面前的所有碟子计算价钱。
如果回转带上没有客人想要的寿司、饮料等,可以点选后由寿司师傅另行捏做。客人的席位既有面向回转带、高度与柜台相当的坐席,也有略低于回转带,设置有餐桌、沙发的包厢。那些顾客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寿司店里的包厢比例比较高。有些回转寿司店里面,回转带上除了寿司之外还有其他日式小吃、饮料、水果、甜点等。
扩展资料
回转寿司由白石义明(1914-2001年)发明。白石当时经营的寿司店人手不足,在看到朝日啤酒厂的啤酒瓶运输带后,灵机一触将这种概念引用到寿司店中。经过五年的发展,1958年白石于大阪开设第一间回转寿司店,名为“元禄寿司”。在业务发展的高峰期,元禄寿司的240家分店遍布日本各地。2001年则回降到11家。
起初,所有的客户都是肩并肩面对运输带坐著,可是这样对团体顾客来说十分不便,因此不受欢迎。渐渐地,店家开始在运输带旁适当的地方加上桌子,每桌最多可以坐六个人。这样在供应相同数量顾客的情况之下,亦可减少运输带所需的长度。
有人研究认为最理想的寿司运输带速度是每秒8厘米,这确保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的同时也照顾到客流量。回转寿司的模式虽然需要较少的店员维持,不过在回转的过程寿司也干得比较快。
一般来说,运输带顺时针方向流动,让多数右撇子的顾客用右手拿着筷子的同时,能用左手提起运输带上的盘子。
![]()
元气寿司的历史
1968年12月,当年23岁的寿司师傅齐藤文男开设了东武堂(Tobu-ten)寿司店,使用一种名为“回转”(Kaiten)的新发明,成为其中一间率先使用回转带的寿司店。回转寿司在日本快速增长,原本昂贵的寿司由于使用现代化的机器,价钱变得大众化可接受。越来越多的回转寿司店开设在栃木县宇都宫市,而东武堂则在关东地区成为家传户晓的名字。
1979年7月,齐藤文男用了1000万日元成立元禄商事株式会社(Genroku-Shoji)。配合1980年代饭团(Gunken)制作机器及寿司制作机器发明,可每小时制作1000个饭团,取代传统手握饭团,加快寿司普及化。
1984年,齐藤文男开始元禄寿司的经营权业务,并于6年后结束。
1990年3月,齐藤文男成立元气寿司。
1991年8月,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分店遍布日本,包括栃木、福岛、群马、北海道、东京。
1992年5月,于美国夏威夷开设第一间全资海外分店。
1993年5月,David Ben游说元气寿司向海外发展,继而成立Genki Sushi Singapore Ltd,管理亚洲经营权。
1994年5月,新加坡元气寿司开业。
1995年3月及10月,香港、马来西亚元气寿司分店开业。
1997年5月,台湾元气寿司开业。
1998年6月,与株式会社グルメ杵屋合拼。
2000年2月,曼谷元气寿司开业。
2005年8月,Burgan Group Holdings Co与元气寿司签订合约,管理中东经营权;10月,成立Genki Sushi Hong Kong Ltd,独立于新加坡公司,并由美心持有经营权。
2007年11月,科威特元气寿司开业。2008年2月,Pt. Ilham Putra Wicksana与元气寿司签订合约,管理印尼经营权;5月,Genki Sushi Singapore Ltd合约到期,结束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分店;6月,Genki Sushi Hong Kong Ltd取得中国经营权。
2010年6月4日,元气寿司中国首家分店于深圳罗湖喜荟城隆重开业
2011年9月8日,元气寿司广州首家分店—太古汇分店隆重开业
元気寿司深圳罗湖喜荟城分店详细资料
地 址:深圳市罗湖区太宁路喜荟城广场一楼 106 号铺位
营业时间: 星期一至四:上午11:30–晚上10:00 ;星期五、六、日及公众假期:上午11:30 – 10:30
元気寿司深圳友谊城分店
元気寿司深圳京基百纳空间分店
关于元禄寿司和元绿寿司的问题
1、有区别
2、不是一家
3、哪个也没改名字
4、哪个也不是正宗
在北京,不管元绿、元禄,都是在仿世界第一家回转寿司:开在日本大阪的元禄。元绿是深圳开过来的,打日本元禄的擦边球;北京元禄(中化大厦那家儿)索性直接仿日本元禄,我问过店员,和日本元禄没关系。
哪家我都觉得一般,在日本回转就是简餐、快餐,到了中国弄得贼贵,还显得档次多高似的。我建议您到不如找家正经的料理店吃放题,也就是自助,根据档次6、70块到90、100块的样子,吃着比回转上算、品质也高,滋润的多。白家庄的松子、西坝河的海山、公主坟的万年屋都是不错的选择。
寿司是来源于中国,那么在中国古代叫什么名字
寿司起源于东南亚的湄公河,后来传到中国南部,在八世纪左右才引入日本。
寿司亦作“鮨”,鮨字首先出现于前3世纪至前4世纪,原意是搅碎的鱼肉。在日本,“鮨”字最早出现于718年的《养老律令》中,当中提及国民要缴付“雑鮨五斗”,不过这个“鮨”指的是什么已无从稽考。
寿司的另一写法为“鲊”,鲊字出现于2世纪,原意是一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的食物。
日本的寿司
回转寿司是寿司餐厅的一种。师傅把制作好的寿司放在盘子后摆在运输带上,运输带围绕餐厅的坐台而行。顾客虽然可以要求师傅个别制作寿司,不过大部分还是于运输带上挑选,另外在一般的回转寿司餐厅中,会提供杏仁豆腐、布丁、羊羹等传统寿司店不提供的中西日式甜点。
回转寿司由白石义明(1914-2001年)发明。白石当时经营的寿司店人手不足(一般日本传统寿司店都是由师傅捏好后,学徒捧著寿司盘送到顾客面前),在看到朝日啤酒厂的啤酒瓶运输带后,灵机一触将这种概念引用到寿司店中。经过五年的发展,1958年白石于大阪开设第一间回转寿司店,名为“元禄寿司”。在业务发展的高峰期,元禄寿司的240家分店遍布日本各地。2001年则回降到11家。
起初,所有的客户都是肩并肩面对运输带坐着,可是这样对团体顾客来说十分不便,因此不受欢迎。渐渐地,店家开始在运输带旁适当的地方加上桌子,每桌最多可以坐六个人。这样在供应相同数量顾客的情况之下,亦可减少运输带所需的长度。
有人研究认为最理想的寿司运输带速度是每秒8厘米,这确保了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的同时也照顾到客流量。回转寿司的模式虽然需要较少的店员维持,不过在回转的过程寿司也干得比较快。一般来说,运输带顺时针方向流动,让多数右撇子的顾客用右手拿着筷子的同时,能用左手提起运输带上的盘子。
白石曾经发明“机器人寿司”,也就是由机器人来传送寿司,但并未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