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受信仰的力量——广州六榕寺参观记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3-2 07:4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五月中旬一个凉爽而晴朗的日子里,我随“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考察团,赴广州的几处寺院参观。这是相当辛苦,但是精神上又极丰富而愉快的一次旅行。


这一天上午八点半,我们从西门出发,由于天气晴朗,又逢周末,路上车辆颇多。那辆比我们的车短三分之一的39路巴士,沿站容纳不少的候车客,把车身涨得鼓鼓的。到达第一站六榕寺时,已是九点半了。



其实寺名本不叫“六榕”,而且有一个三易其名的过程。


寺院始建于南朝宋代时,名为“广州庄严宝寺”。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灭亡,原有长寿寺及舍利塔毁于大火,北宋端拱元年(988)重修,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铸铜像供奉,于端拱二年重修竣工,改名为“净慧寺”。



(“此曹溪一滴法乳”,语出真觉胜禅师)
当时寺内有古榕六棵,民间已有“六榕寺”之称,但当时只是“俗称而已、非寺名也”。寺中“六榕”二字,实为苏东坡所赐。




苏轼自海南贬所北归之时,游至此处,应寺僧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自此,净慧寺又称六榕寺。



(昔日“六榕”,如今仅存其三)


进入寺庙之后最先看到的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一座舍利塔。这与大部分的寺庙不同,保留了古印度寺庙的布局。



庭园正中的这座舍利塔无疑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净慧寺更名为“六榕寺”之后此塔也随之称为“六榕塔”。六榕塔自清初重修之后,“檐壁榱题,红绿白黄,互相辉映,旭升日落,观美如花”故又称为“花塔”。


从照片中看去,似乎花塔是端正的,但实际上它有一定角度的微斜,塔身倾斜了1.9米。



虽然塔身略微有些倾斜,但是它经过数千年的风雨至今依然屹立着,因为当初它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了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了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才使得塔基一直比较稳固。


在步入庭院看到光塔的同时,坐落在它北边的一座神秘的庙宇进入了我的眼帘:



传说中的“藏经阁”,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我忙地环顾四周,看是否六榕寺中也有隐藏在人群之中的高手。


而塔西才是大雄宝殿所在地。



现在面前的这座宝殿,是1983年重建的,因为“文革”时六榕寺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寺院也全被占作仓库。
顺着宝殿右侧的石阶,我们来到榕荫园。





(榕荫园一侧的“般若门”)


在这园中,我看到一件物品,但是不知道它的含义和用处。



这块悬着的器物上写着“南无吉祥王菩萨”,左右各有一个“日”和“月”。我问端坐在那的师父此为何物,他只说这是“南无吉祥王菩萨”,我又问左右的“日”“月”是否代表“阴”和“阳”或者“生”和“死”,他给我指了一条求解之路:“这个你最好去问老师父。”


从榕荫园出来后,脚步来到了六祖堂,堂前正是那绿荫如盖的榕树生长的地方。





民国二年,铁禅和尚率众弟子迎回侨龛西禅寺达数百年之久的六祖惠能铜像,并修建六祖堂以供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出《金刚经》)



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后佛教禅宗发展演变出五个流派,为“五叶”,故有“一花五叶”之说。《景德传灯录》里有载:“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荫园之东的,是观音殿。





眼前的观音殿也是八十年代重建的,昔日殿址在今天的说法堂。可以看出建筑以清代风格为基调,并糅合了南方殿宇的特色。


事情就是这么巧,虽然我们并非有意选中今天来参观,但今天的日子确实特殊: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所以到殿中上香的人络绎不绝。



而在另一处,长长的队伍更是令我吃惊不已。



这里是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在排队?他们又是在做什么呢?





这里就是“补蓉亭”。同样是在民国二年,也就是惠能六祖铜像被迎回安放在六祖堂的时候,园中又补种了四株榕树(六株古榕时存二株),所以有了这座“补蓉亭”。而人们排队所为的是“浴佛”,祈愿洗去所有凡尘。


这时候观音殿前的诵经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疾步前往,看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



(墙上的标语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


原来这里正在进行着一项隆重的仪式,为即将放生至珠江的鱼诵经。



不管男女还是老少,手中都捧着一本《放生仪规》,跟着众僧一起诵读《香讃》、《大悲咒》等,也有的人完全不需要《仪规》。《仪规》中写道:“于放生处设香案,备净水杨仔。中供观世音菩萨像。众等以慈眼视诸众生,念其沉沦,深生哀怜。。。。。。“


以前从没参加过放生仪式的我也跟着众人一起念诵着,并非出于好奇和新鲜,而是在强烈的仪式感包围之下,人真的很容易被感染,不由自主地会加强“众生平等”的意识,虽然中间因为分了会儿神就不知道“大悲咒”念到哪儿了。



当眼睛忙着看,心灵忙着享受的时候,从不会感到疲劳。等到看完,享受完,踏上离程的时候,它却紧随而来。坐上巴士后,我尽量放松身体,听着那叮叮的声音,差点要睡着了。
人总是要有所信,有所仰,有所梦,有所想的啊,那样才会有希望,有力量。


离开六榕寺后,巴士驶向下一个地点。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bike163.net/thread-8417-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