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

!header_login_tip!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丹麦:绝色童话王国深度漫游详细攻略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3-11 08: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接下来是各景点的具体图片:
卡斯特雷特要塞 (Kastellet)

数天前,飞熊利用黄金周的时间造访了丹麦这个童话王国。位于其首都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因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展出而成为众人皆知的景点。而飞熊的行程,也要从寻找美人鱼雕像之路说起。

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步行街往东北方向走,不久会路过女王宫阿玛莲堡(Amalienborg,后文介绍)继续往北走,那些高大的欧式建筑忽然就没有了,眼前开朗起来,便走进一片绿树成荫,小河环绕的童话王国。它奇怪的河岸不像是自然形成的,而像画家信手作成的卡通画里的曲线那般富有童趣。


由于事先没有做这个景点的功课,看着这山水掩映的画面,飞熊一直在自问,这是公园吗?还是什么地方呢?

远远望去,一座低低的小桥通到对岸,好想进去看一看。

看得出,就像古时的城堡一样,这入口也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如果把小桥截断,要想到达对面是不是也非常不易呢?


那是不是说,这就是一座城堡呢?也不太像,因为没有高高的城墙,只有低缓的坡,上面盖满青草。

远远望去,不少的居民都在坡顶闲庭信步或是慢跑呢!

于是飞熊决定走过小桥而入。

看门口的说明才知道,这里叫卡斯特雷特Kastellet,是一个五角星形状的要塞(Star
Fortresses),与那些城堡宫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是以前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1626年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在哥本哈根北部起到防御的作用,成为国王的庇护所,

因此在要塞里面还是什么都有,一应俱全,包括自己的教堂和磨坊。

进入要塞后从旁边的小路走上去,就走到了这五角星形状的城堡周围宽阔的土墙(rampart)之上。

在土墙rampart上行走会不时看到这些小型的炮台,显示要塞本身所起的防御作用。

而城外自然有这么一条五角星形状的护城河围绕四周。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作为在哥本哈根生活多年的安徒生先生当时也一定经常看到这样的美景,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童话作品中去吧!

时值金秋,树叶开始变幻它们的颜色,带来愈发迷幻的情绪。

而今天也赶上了难得的好天气,实在是机缘巧合。

这里出现很多当地市民的身影,相反旅行者并不多。

一对老夫妻在阳光下散步。

跑步者。

跑步者。

如果每天能在这种地方跑一跑步,想必也可以像童话里的神仙一样长寿吧?

锻炼的不止是身体,放松的不仅是脚步,还有心情。


连宠物也在这里享受大好的秋色呢!

这就是要塞内的风车(windmill),它负责把风力转化成机械能,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磨面粉制造食物的,因此也叫磨房。

如今的红磨房已成了要塞的一道风景线。

磨房是需要好好保卫的。

红磨房与绿草在一起,是不是很好的婚纱拍摄场地呢?

从“城墙”上可以看到要塞内的各种建筑,颜色都非常鲜明。

万一兵临城外,当初的国王还是可以在里面暂时躲避一段时间。

这些房子被称作Rows,是当时设计的兵营。

当然,这里还有仓库,军火库等别的建筑。

快要接近出口时,看到一颗被秋天染成五颜六色的大树。

就这样,结束了像在童话中一般游览的卡斯特雷特要塞,直奔下一个景点啦!
小提示:
1. 卡斯特雷特要塞位于市中心北部2公里左右,推荐步行前往。
2. 免费
3. 每天早6点到晚10点开放
4. 骑自行车的朋友,请不要上土墙!
5. 可以遛狗,请勿垂钓。

新港(Nyhavn)


哥本哈根,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体验童话大王安徒生一段奋不顾身的爱情。
说起来飞熊和哥本哈根还有一段不小的缘份。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时候,飞熊在某网站的一场活动中获得了前往哥本哈根鉴证这一历史时刻的资格。然而,却因众所不知的原因,这个活动被临时取消了,让飞熊空欢喜一场。所以当这次有机会去的时候,飞熊毫不犹豫,开始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哥本哈根市区内的景点比较集中。喜欢步行游览的童鞋基本上可以花一两天的时间走完主要景点。  

新港(Nyhavn),是哥本哈根主要地标。它是一段17世纪修的东西向的运河,把海水引入了国王的新广场。当时的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使用瑞典籍战俘修建而成,当时主要的目的是将货物和捕捞的海鲜带到市中心。因此,运河的建成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不过它也曾因这一带饥渴的水手、酗酒和妓女而臭名昭著。

在河岸北侧(门牌号全为奇数)是一排有着鲜艳颜色的老建筑,它们用木头和砖泥建成的。最古老的一幢房子(门牌号9号,上图第二间灰蓝色的建筑)建于1661年。

运河上还停泊着多艘有着多年历史的木船。在运河南岸主要是停放的丹麦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船支。而北岸停靠的则是私人拥有仍然可用的船支。

如今的新港早已褪去当年的尘埃,而成为一条餐饮密布的步行街。既使在像今天这样只有十多度气温的日子里,人们也喜欢坐在室外,享受北国秋日的温暖阳光。饭馆还为每个座位准备了一条毛毯,供寒冬时搭在膝盖上保温之用。

而在运河南侧,则有安徒生住过18年的故居。

如今,这里卖的都是他童话里的玩偶。



除了酒吧和饭馆之外,运河旁也有小摊贩卖些小吃。特别推荐的是当地独特的热狗。

新港也是哥本哈根水上巡游的登船点。从新港往北走一公里多,便可到达前文介绍的卡斯特雷特要塞(Kastellet)。在这个五星形的要塞四周也散布了不少必走的景点:

在要塞的东北部,有一个停靠小船的港口(Langelinie Marina)。

这里停满各种游艇。

刚从盛夏的欢乐中过来的它们,是否又将准备好冬眠了呢?

两位大姐看到如此美景,也是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尽情享受这海天一色的愉悦。

就连身边的小狗也尽情享受这个大好的秋日。

港口旁边有一家冰淇淋相当美味。虽然看起来很像麦当劳的甜筒,但尺寸大了去了,入口的香软程度比麦当劳好了几倍。所以招牌上写着:Soft
Ice.

在港口旁边,就是这著名的小美人鱼铜像。它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艾瑞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而成。

2010年世博会时,小美人鱼铜像首次走出国门,被送至上海展出。无奈排队时间太长,当时飞熊无论如何也没挤进去一睹芳容,于是只好舍近求远,到丹麦一瞧。小美人鱼铜像仅高1.5米左右,座落在一个花岗石上。

无论中外,每国的小朋友都熟悉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小美人鱼为了能与王子相爱相守,她离开自己的家人,冒着化成泡沫的风险向巫师交出自己优美动人的声音而将鱼尾变成双腿。可王子最终未能与她结婚,小美人鱼最终随太阳升起而变成了泡沫。
在丹麦人眼中,这个神情忧郁、冥思苦想的小美人鱼的原形几乎就是安徒生自己。他也曾有一段奋不顾身的恋情,却终因爱人嫁给了富二代而对爱情心冷意冷,独守终身。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美人鱼成了丹麦最炙热的景点,是唯一拍照需要排队的地方。不过……拍照的外国兄弟们也不像想像的那般守规矩嘛!救生圈带到小美人鱼的脖子上去了!

在小美人鱼铜像边,有个天鹅的栖身之地。

在卡斯特雷特要塞 (Kastellet) 南部,有一座圣公会(英国国教会)教堂St. Alban's Church,它从1885年始建。

它是一座受到早期英式风格启发的哥特复兴式建筑。教堂是采用石灰岩建成。



从卡斯特雷特要塞南门可以看到教堂的雄姿和其在水中美丽的倒影。

在教堂东侧,有个著名的盖费昂大型喷泉(Gefion
Fountain)。它刻划的是北欧神话中一个驾驭四头牛的女神盖费昂。它是哥本哈根最大的雕像,常被用做许愿池。


喷泉是由丹麦雕塑家昂拉斯?蓬高(AndersBungaard)根据西兰岛的传说,花费十年时间,于1908年塑造完成的。2008年,盖费昂喷泉刚渡过它的百岁生日。

北欧神话中的盖费昂女神一生未婚,却同大力神生下了四个儿子。相传古代瑞典有个叫戈尔弗的国王,答应盖费昂女神可以从瑞典国土上挖出一块土地,但限时挖多少算多少。于是女神把她四个儿子化为四条牛,用犁从瑞典国土挖出一大块土地并移到海上,从此,瑞典留下了一个维纳恩湖,而挖出来的土地就是现在哥本哈根所在的西兰岛。

在喷泉边的人们在安静地读书和听书,他们也是在体味盖费昂女神的传说吗?不过,这些神话故事也从一定角度反映北欧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

以上就是哥本哈根市内必去的几个景点,走完这一圈差不多要大半天时间。好了,走累了就歇歇吧。

阿玛莲堡(又译作阿马林堡宫 Amalienborg Slotsplads,或女王宫)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区东部的阿玛莲堡(又译作阿马林堡宫 Amalienborg
Slotsplads)是现任国王玛格丽特女王二世目前的居住地。所以王宫前这个宽阔的广场是众多游客和飞熊的必游之地。

过去的皇室都不满足于住在父辈建造的宫殿里,而是热衷于建造属于自己的新的宫殿。十八世纪的菲特烈五世国王打算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他选中了这个亲水之处,要求四大贵族建造四个一模一样的宫殿,形成了现在八边形的广场。

而广场中间正是菲特烈五世国王骑马的铜像。也许,他希望以这种方式被人们所记得吧!

那么,怎么知道现在的女王是不是真的在宫中呢?原来,国旗是最大的秘密:当女王身处宫中时,屋顶的丹麦国旗就会高高升起。看来,今天飞熊离女王殿下非常之近呢。说不定女王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倒上一杯热咖啡,抬眼远望窗户外像飞熊一样的游客呢!

位于这个八角广场西北方的建筑叫Amalienborgmuseet,是克里斯蒂安八世宫,在2011年前是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Kronprins
Frederik)的家。如今它是女王宫唯一开放的博物馆区域,展现了皇家在1863-1947年间的陈设和布置。下篇博文飞熊会带大家进去看看。

在每个宫殿前都有一到两个皇家卫兵守候着出入口。每当有人或车辆进出时,士兵还会行礼。

这些皇家士兵(Royal Life Guards)身穿黑色或红色束腰外套,蓝色长裤,头戴高高的熊皮海军帽。

而最受游客关注的,则是这些士兵在每天正午12点开始的卫队换岗仪式。每当这个时候,广场都挤满了围观的人群。

由于飞熊不知道士兵从哪里出来,到哪里去,所以对于站在哪个位置挺迷茫的。12点刚过,一队士兵就从西南面的一个房子里走出。——这个位置很好辩识:是广场上唯一由拱门连接的两个宫殿之间。

整队。

列队完毕,还是挺整齐的。

然后,与腓特列教堂正对的道路走过来另一个队列。

这大概是被换岗的士兵吧!后排的眼神有点迷离。

这一队走过去与之前的一队面对面站立。

两个队伍中间出来一个过道。

面对面的一边……

另一边。这是在站立状态的标准持枪姿势。

然后又走出一个队伍,从刚才站立的两支队伍间走出去,他们才是正式出发去值下一班岗的卫兵们。

围观的群众很多。

新上岗的士兵是不会分头单独行动的,那样会显得十分零乱。所以他们集成一队,轮流走完每一个岗。

到一个岗位时,队列中会有一个士兵出列,去替换岗位上的士兵。

与中国军队不一样的是,两个士兵在换岗时不会举起右手行军礼,而只是这样行一个注目礼,似乎还默念着什么。

注目礼过后,来交接的士兵就正式上岗了。有趣的是,高高的熊皮帽戴得那么低,他们真的可以看见前面的路,不会撞到柱子上?飞熊也很想戴戴这样的高帽子试试呢!

交换完后,被替换下来的士兵也会整队。

站了这么久,也该歇歇了吧!

然后就整队回营。

整个过程大约30分钟,每天中午准时进行。

下一班站岗开始了。

不过,也不用担心他们站太久肌肉僵硬。站岗的士兵会定期来回走动。

一方面是巡视,一方面也可以活动一下筋骨。

接下来介绍几点小经验:

1. 12点观看换岗的人较多,站位很重要。希望从这张图可以给大家些提示应该站哪儿。

2. 全程有警察维持秩序,所以不要随意向前凑哦!
3. 在大多数时间,卫兵离人群较远,记得带长焦镜头。200MM是起码的。
4. 在士兵行进的过程中可能会走过你身边,可以抓拍近镜头。


当然,鸽子是不受上述规则限制的。你们交接你们的,不关鸟儿什么事。
菲特烈堡(英文 Frederiksborg Palace  丹麦语 Frederiksborg Slot,又名腓特烈斯堡或水晶宫)


腓特烈斯堡又称菲特烈堡或水晶宫(英文 Frederiksborg Palace  丹麦语 Frederiksborg  Slot),位于丹麦的希勒勒。始建于1560年,当时不过是一块私人庄园,后被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献给皇后苏菲,为博得其莞尔一笑。

从哥本哈根前往希勒勒最方便的办法是去中央车站乘坐火车。

一进哥本哈根的中央车站,飞熊就想起哈利波特里那个通往魔法学院的车站。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一道暗门去往另一个时间呢?

一只鸽子在车站大厅里信步着……

前文提过,哥本哈根车站到各地的火车很多,站内的指示牌又主要是丹麦语,万一搞不清楚在哪乘车最好去正中央的询问处DSB  INFORMATION。

清晨的车站有着宁静的光影。

列车驶出哥本哈根后,驰骋在美丽的乡间。可惜,对美景熟视无睹的丹麦人竟然睡着了……
到了希勒勒Hiller?d后出火车站便有公交车,乘坐301,302或303路可前往腓特烈斯堡。上车的时间建议总是跟司机确认一下,以免坐错方向。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出火车站后向左边发出的车。大约坐20分钟,汽车会在城堡前100米的地方停下。跟司机打个招呼,他会提醒你下车的。

腓特烈斯堡座落于一个叫Slotss?en的湖(又称腓特烈湖)的一侧,四周是城堡花园,绿树草坪,十分宜人。

城堡内部与外部的庭院是通过一个砖桥连接的。

城堡是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主体建筑有4层高。

虽然建筑外侧红砖装饰相对单调,但腓特烈城堡内部的装饰和陈设却是相当丰富。

旋转楼梯上楼,全都是关于战争的记忆。

大幅的油画,明快的墙体颜色,温暖的木质地板,让城堡在这个北欧之国充满了温暖和亲情的感觉。

整个城堡有60个厅堂,在数位皇帝的建造维护下显得富丽堂皇。

多数房间都还保留当年用过的用品,再现当年皇室的豪华之气。

淡蓝色的墙体营造了卧室静谧的氛围。一闭眼就可以在梦中去寻找夜空的星星和月亮。

皇室里书房和起居室里放着不少珍稀的玩意。

这个精致的地球仪应该算一个。


各式的油画更是不计其数,除造像之外,也有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以及风景画作。


飞熊碰到一群学生在参观城堡,可惜听不懂他们的老师介绍的内容。

骑士大厅(Knights Hall)又称大宴会厅(BALL  ROOM)通透宽敞。曾以挂毯描绘克里斯蒂安四世加冕、卡尔马战争胜利等场面,可惜在1859年的大火中损毁,而只能根据事先的描述复建。

有意思的是飞熊今天赶上大厅里陈列旧日的宫中服饰。

腓特烈斯堡虽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又是相对独立的几幢建筑,其中一部分就是这金碧辉煌的教堂。当年腓特烈二世为了宠幸爱妻苏菲,特意建立了一个“皇后长廊”让苏菲可以不出城堡直接前往教堂祈祷。

教堂仅在中午没有仪式的时候才向旅客开放,来参观的时候务必预留中午12-1点这段时间。

无疑,教堂是这水晶宫内最晶莹剔透,圣洁无暇之地。

飞熊与小朋友一起参观教堂。

从高处俯瞰祷告的信众的天使像——它位于教堂的管风琴之上。

高大的教堂的窗户。

以雕像来区分厕所男女是比较独特的一种方式。

花园里的叶子开始发黄。

欧洲大气的庭院风格在这里也体现无遗。


卡隆堡宫(Kronborg,又名哈姆雷特城堡)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主角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而这座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卡隆堡宫(Kronborg)就是哈姆雷特剧中的宫殿原形,因此又叫哈姆雷特宫。

在希勒勒参观完菲特烈堡后乘火车赶往卡隆堡宫所在的赫尔辛格(Helsing?r)的。

希勒勒是个很温暖的小镇。

街上可爱的骑行小朋友。

你那么会骑车,你妈妈知道吗?

乘公交车原路返回火车站。由于火车站并不是公交车的终点站,所以注意到了的时候按“STOP”键给司机提示。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人在此下车。

因为没有时间吃午饭,飞熊在火车站的7/11买了一小盒拌意粉充饥。25丹麦法郎,合27人民币左右,可能是当地最经济的充饥方式之一。

注意从希勒勒到赫尔辛格有两班列车可到,一条是长线,一条是短线,路经不同的城镇。14号站台的这一条是经过Tisvildeleje的长线,到赫尔辛格要1个半小时。

而16号站台的是短线,只要四十分钟左右。大家千万不要坐错车。飞熊在这里问了几个人,没人说清楚。最后只好问穿制服的员工才决定坐16路。上车后又跟乘客确定了一下。

赫尔辛格是一个小镇,位于厄勒海峡最狭窄的一侧,而海峡的对面是芬兰的赫尔辛堡。

卡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从1574年起由菲特烈二世国王修建。此堡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建造。宫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铜屋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

城堡内四面见方。

主要的看点除了城堡内部之外,还有一个教堂和地窖。

飞熊刚从菲特烈堡出来,相比之下,卡隆堡宫的内饰要简约不少。不过就多了些灯光的修饰。

现实中卡隆堡宫最初是为了对抗北方邻国瑞典的争霸而建,是丹麦海上霸权的象征。十九世纪初,卡隆堡宫又令人称奇地见证了丹麦与英国的战争。

宫殿中的国王和王后寝宫中有精美的天顶画、大理石壁炉。

还有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最长的,有着文艺复兴风格的62米大厅。

想当初,一定有不少皇宫贵族在此酒池肉林、骄奢淫侈吧。

宫内还收藏了大量的船只模型。城堡博物馆里以大量绘画、航海仪器和兵器记录了丹麦航海时代历史的辉煌。

参观完毕,又见激光效果。

从这里,可以进入城堡的的秘密通道。

一旦外敌入侵、形势不妙时,当年的国王可以从卧室直接进入这条暗道。并由此遁逃它处。飞熊参观时已接近闭馆时间,没有他人在里面,其阴森的感觉,叫人不寒而悚。

地下通道的入口威严地屹立着传说中的维京首领Holger
Danske的雕像。据说这位威风凛凛、名震四海的英雄无时不在冥冥之中注视着丹麦,一旦需要他的时候到来,他便会杀回自己曾呵斥风云的大地和海洋上来。

城堡里的教堂。

离开城堡时天色已晚,晚霞把小镇装扮得暖意融融。

忽见一亚裔妇女在岸边看书。
回哥本哈根的路上,飞熊对面坐了一位自学中文的丹麦妇女。一路上用英文和中文相聊甚欢。飞熊问她为什么学中文?她说曾去过一次中国,回来后想培养一门新的兴趣。飞熊有所感触。什么时候,像我们这样忙碌的国人也有时间去培养一些毫无功利的兴趣呢?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出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生活的质量和态度去培养的兴趣
?
城市植物园


在丹麦,不需要刻意去什么地方看风景,因为你一直就在风景里。


今天一早,本来是打算在哥本哈根市区的罗森堡(洛森堡,茹森堡,Rosenborg
Castle)一逛,结果到的时间尚早,就溜进了对面的植物园。

时值金秋,一开始就被门口五颜六色的植物所吸引。红的黄的绿的,总之秋色正好。


一大清早,植物园里人不多。一个耳机男和一个远去的女人,这两位是刚刚吵了架吗?


一下孤单了好多。


哦,原来女士也是摄影爱好者,在捕捉秋色呢!


园中有一个小池子。

四周的植物正散发着秋的光芒,倒影在池中,更是有味道。


没想到首都市区这样的繁华地带,也能拥有如此一片憩静。


秋天的黄叶和红叶随处可见,但是它们的颜色是如此一尘不染就不容易了。

植物园里的温室。

虽然来早了进不去,但在外面看看这霸气的温室也是不错的。

如此好的环境,难怪丹麦是全球宜居的国家之首呢!


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产生众多美丽动人的童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小桥。


还有雕塑


植物园里的雕塑很多,想来都有它们的历史。

比较尴尬的是这一组雕像。

欧洲的裸体雕塑很多,并不为怪,但为什么这一组,其中一个衣衫整齐,另一个却一丝不挂呢?左边是男是女?右边是人是神?从两者生动的表情来看,这又是出自哪一段传说的什么情节呢?

时间差不多了,往罗森堡赶。








在中国,幸福时光是拿来珍惜的。而在这儿,幸福时光似乎是拿来挥洒的,幸福着自己的幸福,一直到老
  
                        
                        
                           
                                续写——发表于 2015-03-14 16:57
                           
                            美食
说到丹麦的美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海鲜大餐、丹麦三明治(Smoerrebroed)和街边随处可见的热狗。不过作为离乡多日的中国人,是不是有点怀念家乡的味道呢?在哥本哈根逛了几日的飞熊就这样闯进了一家有着中国风味的法餐厅,一尝中西合壁的味道。  



这家位于丹麦市中心的餐厅叫The Red Box(红盒子)。店面不大,却非常温馨。



顶灯用红色灯罩装饰,以突显Red Box的主题。



好吧,飞熊就这么坐下来了。



因为只有一个人,所以多余的餐具被收走了。其实这个环境挺适合两个人浪漫一番的。
伙计很快过来问要吃什么。



其实法餐的选择比中餐简单很多,一般是三道:1. 前餐,大致相当于中餐的开味小菜,份量比较小,味道鲜美,管开胃。2.
主菜,一般份量很足,如牛排猪排之类,管饱。 3. 餐后甜点, 像冰淇淋蛋糕等,热量高,管肥。
一般前餐之前还会送上免费的面包配橄榄油和醋。部分客人因食量过大,三道餐食完了也吃不饱时,可以拿面包填满胃中剩余的空间。当然,食量小的也可以跳过其中的一道或两道,不一定非要撑完全程。
关于饮料,热水一般都是全程免费供应。当然,你在餐前可以点杯果汁饮料,餐中可以配各类红酒,餐后还可以来杯茶或者咖啡。



不过,这家餐厅的餐食不能单点,必须要吃完全套。前餐和主食都有几种供客人选择。那么,与标准的法餐相比,这家受到中国风味影响的法餐会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上来的是开味小菜。注意,这个还不是前餐,只相当于通常法餐在前餐之前上的面包和醋,就叫它前前餐吧。基本上相当于川菜馆上了一碟泡菜,或是桂林米粉店上的一碟酸豆角。



不过,菜式精致是法餐的特点。哪怕是这道免费奉上的小菜。右边是一颗虾配上的天然蔬菜的作料,盛在一片炸好的虾片上,而右边是一颗炸海鲜丸配上豆苗。



这是虾下面的配菜,似乎是蕃茄和青瓜。
吃完虾拍完了底料,飞熊才想起这道菜是不是该像墨西哥鸡肉卷一样用虾片裹着虾和作料一起吃?分开吃是不是相当于先吃完了包子馅才来吃皮?……管不了那么多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好,火速干完前前菜,前菜上来了。一个大黑盘里装了五样东西,这道菜是店里的招牌,叫Five from
China,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五件套啦!究竟是些什么东东呢?



第一个长得像春卷。用薄薄的面皮裹着浸了酸甜汁的青菜,嚼起来清爽甘甜。



与中国“春卷”的配料不同的是它上面洒了花生末,再配上葱和一些香草,吃起来更像某些沙拉。



扇贝-这个形式在中国菜里很熟悉。不过这里已经把肉精加工过了,吃起来外酥里嫩,和粤菜传统的清蒸风味完全是不同的体验。



这道鱿鱼,特点是把精心调制的作料和酱放入鱿鱼中心,入口时美味随着咀嚼才慢慢释放出来。



这个用芝麻裹起来的团团,应该来自至圆宵的创意吧!芝麻增加了作料的吸附力,所以上面甜辣的酱料很增加口感呢!



最后这一道也是炸鱿鱼。酱料放得都恰到好处。



享用完5件前餐后,迎来了主食。有鱼排、羊排、牛排和鸭等选择,飞熊选了鱼排。
鱼排下面配有莲藕、茡荠和土豆,浇九层塔、胡椒和陈醋汁,从选料来看,真的很有中国风:在鱼下面配蔬菜的方法很像乌江烤鱼呢!九层塔的味道也很像台湾的三杯鸡。
法餐和中餐有几大不同:中餐的特点是菜式多,围一桌人点菜,可以点十几甚至二十道菜不重复。而法餐固定限于上面讲的三道。不过中餐的每道菜里的搭配相对简单,一荤一素是最典型的搭配(如农家小炒肉,或蕃茄炒蛋等),而法餐里每一道菜里的配菜种类可以有四、五种,相对丰富。另外,中餐用筷子,所以菜上桌之前就得切丝切片,上桌就可以直接入口。而西餐用刀叉,所以上的菜可以整块些,上桌后再慢慢优雅地切开来吃。



好了,终于吃……撑……到甜食了。都是餐厅自制特选。这么大一盘不是用来分食的,全都是飞熊的。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几道甜食呢?



首先出场的是蛋糕兄。



上面洒满坚果。



旁边配清爽的薄荷叶和巧克力酱。



夜色中一块迷人的苹果派。



配上新鲜奶油。


还有一块浓情巧克力冰淇淋。



狂吃、狂吃、狂吃、狂吃……收工。



这时,大厨Allan出现了,问飞熊吃得怎么样。然后聊起了餐厅的创业历程。Allan来自香港,他和他创业的伙伴原来都在米其林三星餐厅里工作。因为都有着永不满足的心,所以出来开了这家店。他从小深受中国菜的影响,所以一直在想如何把中国元素融入法餐。所以才有了飞熊刚才吃到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菜式。
开餐厅一开始的时候非常艰苦。不过他和他的伙伴们都因为对这番事业的狂热而坚持了下来。一年比一年生意好,总算挺过来了。



聊开心了,Allan拿出红酒,请飞熊喝一杯。



飞熊一边喝一边想,是啊,无论做什么事情,除了必须具备各种基础条件之外,还要加上不离不弃的热情,才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得到大家的认可。



吃完喝完,客人都基本散去,飞熊在店里走了一圈,拍了拍店里。这边高脚椅,是适合单人用餐和结识新朋友的地方。



厨柜里各种各样的杯子,有着丹麦设计的味道。



酒柜里的各种葡萄酒,都是佐餐的上上之选。
有独创元素的产品和服务总是最有价值的 。相信这样的法餐能够给华人带来特别的体验。
Tips:
1. 在GOOGLE地图上可以搜到这家餐厅。如果想提前订位,也可以关注飞熊的微信公号(扫描下面二维码),然后输入“餐馆”即可搜到餐厅电话和邮箱。
2. 丹麦餐馆的价格,在每人每餐40欧元左右,刷卡另收服务费。

                        
                        
                           
                                续写——发表于 2015-03-26 01:31
                           
                            罗森堡和女王宫( 又称阿玛莲堡)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罗森堡宫(Rosenborg
Castle)每日都有重兵把守,因为在宫殿的地下室中,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到底有哪些宝贝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呢?
丹麦王室是个古老的王室。自十五世纪以来,有继承王位权的孩子通常只会用Christian(克里斯蒂安)或是Frederick(译作:弗雷得里克,或菲德烈)这两个名字。比如,克里斯蒂安三世把皇位传给弗雷得里克二世,再传给克里斯蒂安四世,以此类推。Christian为Christ(基督)的追随者之意。这种命名方式仅有两次例外,其中一次为现任的玛格丽特女王二世。

古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到欧洲就会发现:“一个君主造座城”。有些帝王不愿呆在父辈的老城池里,因而把修建自己的城堡当成头等大事。于是多年以来才会在这片大地上留下如此多颇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大殿。


罗森堡宫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国王花园内,与皇家植物园隔街相望。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从1606
年开始修建,1624年建成。罗森堡宫当时是哥本哈根城外的夏季行宫,在哥本哈根的古城墙之外,由于城市扩张,现在成了市中心。

走进罗森堡宫,发现周围有大量的持枪士兵。他们个个表情严肃。或原地站岗,或缓步巡逻,不知道这支部队的角色是起警示作用,还是有真正的防御能力呢?也许更重要的是宣示皇室的威严吧!


罗森堡宫的建筑风格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风格为主。城堡的主体建筑有三层,顶部还建有塔楼和旋顶。
每间厅、房都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一是空间高,二是面积大,三是装潢上乘。
上图是位于底楼的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冬屋(Winter Room)这里悬挂了他从安特卫普买来的75幅油画。
中图是位于第三层的骑士大厅(The Knights' Hall),最初是做舞厅,后来改成了宴会厅。房间里有12张巨幅挂毯以歌颂国王在战争中的胜利。

第二层主要是各王室成员的居室。
这间是弗雷得里克七世的房间。主要陈列与其生活和统治有关的物品,在他去世后5年设计而成。弗雷德里克七世是奥尔登堡王朝最后一位丹麦君主。在欧洲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中,他于1849年签署成立丹麦议会,把专制统治转换为君主立宪制,使丹麦皇室得以保留至今。

宫内的内饰相当考究,比如这吊灯和穹顶油画。

这里因而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风格室内装潢之一。




除了室内装潢外,各种摆设和饰品也是精美绝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不仅在室外体现为石膏雕塑,而且还在室内变成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像。


其中一间屋内还有大量精致的陶瓷制品,包括最典型的中国青花瓷。不知是哪位皇帝赏给洋人的呢?

参观完地面的建筑,接下来要深入丹麦的皇家宝藏了!

克里斯蒂安四世对兵器的收藏非常感兴趣。他把弗雷得里克三世创建的武器收藏妥当,还把他在1675-79年期间的斯堪尼亚战争中所用过的兵器都好好保存起来。

有趣的是,兵器之后就是酒器。看来打完仗就该痛饮,这一点不仅在中国远古时代(酒器和兵器是殷墟中两种主要的青铜器种类),而在欧洲历史上也一样。其中第一个杯叫Gold
chalice,是上了瓷釉的高脚金酒杯。

除了酒杯之外,还有各种纯金的容器。左上图是弗雷得里克三世的加冕杯(Coronation
Cup)。1654年,它本打算被汉堡用来向弗雷得里克三世效忠,但最终未成,汉堡当时仍保持独立。

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皇冠是镇宫之宝之一。它是于1595-1596年间由金匠Dirich
Fyring在丹麦第三大城市欧登塞(童话家安徒生的故乡)制成的。它的总重量达2.895公斤。


这刚好等于一台1DX全幅单反相机配上小白兔长焦镜头(70-200
F2.8)的重量。当年的国王每天顶着这样沉的皇冠处理国家大事,也是蛮拼的。




而克里斯蒂安五世的这顶皇冠看起来要轻小一点。这顶皇冠从五世一直用到八世。它是Paul
Kurtz在1670-1671年间在哥本哈根制作的,重2.08公斤。上面镶有两颗巨大的蓝宝石和两颗石榴石。

与克里斯蒂安五世皇冠一同陈列的是皇后的皇冠,于1731年制成。

另一件瑰宝是紫水晶(Amethyst),重达261g,整整半斤重!它被镶在金匣内,并刻有克里斯蒂安五世的名字。这个珍宝也许是太稀罕,只在国王登基时使用。


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紫水晶……这些宝石实在让人眼花缭乱。过去只是听说过的稀奇珍宝,如今就在游客面前,不足0.1米的距离。
右上图是国王的权仗(the
Sceptre),是上了瓷釉的纯金制品,并镶入钻石。也是用于弗雷得里克三世的加冕礼。它是1648年由哥本哈根的一个不知名金匠制作的。


被各种宝石闪花了眼的飞熊从地下室出来,走到罗森堡外面的花园。


这里除了罗森堡宫之外,还有多处古建筑。红房顶与大面积的绿色草坪相映成趣。

从罗森堡花园一直向东南方走约1公里,就会到达另一个宫殿:女王宫(Amalienborg Palace,又名阿玛莲堡宫)


阿玛莲堡宫在欧尔松海峡之滨,现任国王玛格丽特女王二世就居住在这里。

阿玛莲堡宫门口的士兵都是皇家卫队(Royal
Life Guards)的打扮,与罗森堡的卫兵穿着不大一样,他们身穿黑色或红色束腰外套,蓝色长裤,头戴高高的熊皮海军帽,显得萌哒哒的。


每天中午12点在阿玛莲堡宫前的广场有换岗仪式供游客观赏。


阿玛莲堡宫主要是皇室女性居住以及孩子们成长的地方。
这间弗雷得里克八世的书房于1860年完成装修,被称做新文艺复兴的风格,在当时是时尚、时尚最时尚,阳刚、阳刚最阳刚。

左上是弗雷得里克八世的书房下面有只真北极熊的皮做的地毯!
右上为克里斯蒂安九世的书房。厚重的窗帘、繁多的小饰物是源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设计。
左下为饭厅。目前保持着克里斯蒂安十世和皇后Alexandrine从1899到他们在20世纪中叶去世时期的样子。

吊灯、台灯和饰品同样都非常注意细节。

在戏服陈列室里(The Costume Gallery)有一件巨大的银器,名字叫“领主的高地”(Estate Owners' Plateau)

它是当年的土地领主们和他们的夫人们于1892年献给克里斯蒂安九世和路易斯皇后的金婚纪念品。


银器精美而大气,豪华得不忍直视。


银器的每一个角度,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




在阿玛莲堡中还有许多皇室成员的画像。
左边是两位小公主Alexandra和Dagmar的画像,画作完成于1856年。她们是克里斯蒂安九世与皇后路易斯最大的两个女儿,她们后来都霸气地成为了英格兰皇后和俄罗斯女皇。
右边是小王子弗雷得里克八世的画像。画作完成于1852年。


从阿玛莲堡宫出来日已偏西。在欧尔松海峡上乘船远眺有着厚重历史的阿玛莲堡宫,别有一番风情。
罗斯基勒大教堂(Roskilde Cathedral)

罗斯基勒大教堂位于丹麦最大岛西兰岛(Zealand)区的罗斯基勒镇(Roskilde)。它是丹麦最杰出的建筑精品之一。

罗斯基勒仍属于大哥本哈根区,因此可以使用哥本哈根卡从首都乘列车到此地。到达罗斯基勒后,只需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一路上可以顺便逛一下这个小城。罗斯基勒位于首都哥本哈根西部30公里,不到5万人口在中国也就是一个中型镇的水平,但它却是丹麦却是第10大城市(汗,中国的前10名至少有500万人吧?!)

罗斯基勒是丹麦最古老的城市——从维京时期(公元790-1066年)就有史料记载。从11世纪到1443年,它还是丹麦的首都。在十九世纪随着铁路的铺设,小城成为了交通枢纽。工厂和学校纷纷建设起来。如今,它是区域性的商业和教育的中心。每年为期四天的罗斯基勒音乐节,固定在本地的一个大牧场举行,拥有7座演出舞台,百余场音乐演出。是当今北欧规模最大的夏季户外音乐节,也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的音乐节之一。

这头顶尖尖的教堂就是罗斯基勒大教堂,它于1995年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座落在峡湾之侧。

大教堂位于市中心,每年有10多万人来访。



在历史上,这个地方曾修过多个教堂。现存的是大主教阿波萨隆(哥本哈根的奠基人)于十二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创建的,成为多年以来丹麦建筑的最好范例。

在现在的教堂建成之前,这里也陆续建过好几个教堂。不过当时采用的材质都是用的当地常见的石材:石灰华(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一种)。

在建设现在看到的这座教堂时,烧制红砖的技术由南方修道士传来。阿波萨隆决定采用这种材质在原有的教堂周围扩建一圈罗马风格的建筑。因此,使用红砖做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是该教堂一大特色之一。当教堂于1280年完工时,大约用了3万块砖。

看来老外也是挺喜欢大兴木土的。只不过中国人是推倒重来、先拆后建,他们一点不浪费,就像包粽子一样把原来的建筑层层地裹起来,就形成了新的建筑。



教堂前部桌上放的圣经。



从进门走向中庭的过道是由彩色方砖铺成的。上面镶有几块暗黑的墓碑一样的石块,给人一种地狱之门的感觉。

与别的教堂相比,罗斯基勒大教堂的内饰和材料相对朴实,看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华丽,但是显得很有风度,气氛很庄严。

教堂分两层,二楼有一些关于教堂历史的展览。不过,是纯丹麦语的。飞熊对展品的介绍凝视了很久……然后就静静地离开了。





整个教堂庄严肃穆,除了设计和内饰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里安葬着丹麦的皇族。

玛格丽特女王一世于1412年去世。她最初被安放在Sor?
Klosterkirke,但第二年,她曾主管宗教事务的大臣Bishop把她的遗体带到了这里安放。





除了玛格丽特女王一世之外,这里还埋葬着另外38位国王或者王后。大都被安葬在精美的石倌之中。

之所以罗斯基勒教堂获皇家厚爱,是因为自变革运动以来,所有的国王都在这里执掌政权,因此,这里实在是丹麦皇家的风水宝地。
这里最后安葬的是现任丹麦女王的双亲:弗雷德里克九世 Frederick IX(1972年)及王后英格里德(2000年)





教堂里,每天有一位丹麦大妈在这里弹奏管风琴。不过她不喜欢有人给她拍照,大家最好站得远远的。

Tips:

(火车站中间的问询处,上面有“DSB information”的标记)
1. 到哥本哈根火车站坐火车。虽然有固定的站台,但为防止将来停靠方案的调整,飞熊建议到火车站正中央的问询处去问问罗斯基勒在哪个站台坐车。
2. 出了罗斯基勒火车站朝前偏左的方向走,走几个街口后就可以看到尖尖的教堂房顶,然后就可以冲着那个方向去了。基本可以不用问路。
3. 参观教堂2-3小时就足够了。罗斯基勒的维京船博物馆(船舶博物馆、航海及中古世纪造船文化)也不错,可以顺路参访。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www.bike163.net/thread-8818-1-1.html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